200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05-01-30 信息来源: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字体: [ ]

洪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克强

(2005年1月20日洪山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的回顾

  2004年是我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和园区建设,全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73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02.5%,增长20.02%。经济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20658万元,为年度目标的114.6%,增长35.2%(按可比口径增长36%),其中,完成区级财政收入34977万元,为年度目标的129.5%,增长45.7%(按可比口径增长4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04%,增长22.34%。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和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均创8年来最好水平。

  以辖区大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深度参与,贴近服务,扶持辖区大企业做大做强,长动、马应龙等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快速增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已达15户。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累计达到1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58亿元,增长21.2%。抓住80万吨乙烯主体项目确定的契机,积极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乙烯下游产品项目,白浒山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金霖科技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引进蓝天集团10万立方米甲醇储库等5个项目,总投资6.7亿元。大力实施“创业在洪山”工程,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创业人才,科技孵化带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3个科技孵化器,新增入孵企业182家;全区孵化器累计建成13个,在孵企业达548家,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科技孵化器已成为我区引资引智的重要平台,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都市工业稳步发展,北港、铁机等5个都市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入驻企业157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

  以“住、购、学、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南湖新城、名都花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增长77%,商品房开工面积达到121万平方米。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发展。新一佳超市、康家建材装饰广场、武商珞喻路量贩店相继开业,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的中商团结销品茂即将开业。徐东路、街道口地区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建成开业,日交易总量达500万公斤。总投资2.2亿元的华中粮油批发市场已开工建设。旅游业有了新发展。科教旅游特色逐步显现;九峰森林动物园正式开园,成为武汉市热门旅游景点;新开辟洪山生态一日游专线,严西湖、汤逊湖、青菱湖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以都市农业为特色的农村经济得到新发展。大力落实惠农政策,在行政区域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取消特产税,数额达到584万元,实现了农民种地“零负担”;对农民种粮进行“直补”,粮食直接补贴款38万元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全年化解村级债务2.57亿元。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进洪山菜薹的保护和开发。注册了洪山菜薹商标。区财政投入70万元,将洪山菜薹原产地基地从30亩扩大到80亩,在九峰乡新建500亩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了洪山菜薹文化节,放大了洪山菜薹品牌效应。蔬菜、水产、苗木花卉等发展较快,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胜利。加强农田水利和堤防建设,各级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200余处农田水利工程和5项堤防整修工程,北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绩显著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严把清产核资评估关、改制方案关、职工安置关,完成了区金属材料公司等7户企业市级改制目标任务和房地公司等23户企业区级改制目标任务,区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和营运,为特困企业调剂改制资金缺口756万元,确保了特困企业改制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在三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次精简审批事项98项,精简比例达到37%。积极推进服务体制创新,政务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23个区直部门和6个市直管部门进驻“中心”,开通了网上受理许可申请通道,集中审批服务项目209项,“中心”审批办结率达91%。 扎实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九峰乡、花山镇、建设乡、天兴乡4个乡镇的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进行了精简,内设机构从19个减少到12个,领导职数由64名减少到34名。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细化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在洪山乡、珞南街进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试点。

  坚持项目兴区,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69.58万美元,为年度目标的108.6%,增长32.1%;实际到位内资25.1亿元,增长14%;新增外资企业12家,注册资金达到2202万美元。全年有6项重大项目签订合同,特别是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引进澳大利亚海德公司,在青菱乡石咀地区规划澳洲产业基地,将建设建筑材料、生物科技、信息、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26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9.6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05%。全年重大在谈项目有19项,其中,11项外资项目总投资

  19.38亿美元,8项内资项目总投资65亿元。

  (三)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中村综合改造试点全面启动。按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先行、村湾改造跟进的思路,制定了城中村综合改造试点方案,完成了二环线内25个城中村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首批8个城中村综合改造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团结村、洪山村、三角路村、井岗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徐东村、姚家岭村、井岗村村湾改建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等工作得到加强。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第二轮“治薄工程”,确定了农村教育专项经费,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管理体制,将以前区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为区乡共管、以区为主,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和体制保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增设重症门诊、简化转诊手续、取消病种目录等措施,调动了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已有10.9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达80.2%。区财政投入资金730万元,对花山、左岭、九峰、青菱部分地区实施自来水改造,共有3370户、13700名农村居民受益。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全市率先建立了6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初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制度化。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258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275人。城乡道路建设力度加大。市区共同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了一批主干道、连通道和乡村道路。东一路、老武黄公路延伸段等道路已竣工,卓豹路基本建成。在11条道路和39个社区安装路灯1760盏;改造城区背街小巷道路74条,总计11.36万平方米,为年度目标的142%,方便了社区居民出行。改造乡村道路78公里,提前3年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村村通水泥硬质路的目标,农村道路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文明城区创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在巩固第一批达标社区成果的基础上,以老城区型社区和城郊结合型社区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软硬件建设,以抓典型推动社区创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四进社区”制度化建设,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在部分社区推行了油烟噪声等问题听证制度,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方式,推进社区依法自治。多渠道筹措资金1034万元,改造社区基础设施,美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第二批42个社区顺利达标,全区达标社区总数达到76个,社区面貌得到较大改变。

  巩固了2.4平方公里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以街区绿地、小游园、小森林、道路绿化、拆墙透绿为重点,加大园林城区建设力度,全年新增绿地8.62万平方米,植树6.6万株,建成官桥湖、罗家港和珞狮南路3处小森林,城区绿地率超过41.2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99%,城区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我区被评为市级园林城区。开展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依法取缔排污企业,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综合管理和整治不断加强。广泛开展“清洁洪山,美化家园”活动,加大清扫保洁和占道经营整治力度,全面实施立面整治,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成效。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铁路沿线1.3公里综合整治通过验收。雄楚大道排渍能力得到改善。市区联手,加大执法力度,狠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填湖“三违”歪风,对磨山村、桥梁村、余家湖村等“三违”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全区共拆除违法建设27万平方米。加强用地清理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和土地执法环境明显改善。

  (五)富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35元,为年度目标的103.55%,增长12.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9元,为年度目标的104.36%,增长9.05%,增长速度是2000年以来最快的一年。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新增7698户和1893户,分别增长12%和74%,注册资本新增37.7亿元,发展速度在全市13个区中名列前茅,2004年我区被评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区。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岗位6926个,实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42人,安置“4050”人员、一家多人下岗等城镇困难群体就业1541人;劳动力市场推荐就业成功1.6万人次。

  加强低保动态管理,落实了农村低保提标政策,全区6635户15829名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新增4075人,养老保险新增259户、9879人,医疗保险新增 199户、10381人。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理工作开始启动。财政投入资金36.5万元,改造农村特困户土砖房47栋。为16户城镇居民提供了廉租房,为45户办理了房租核减手续。积极实施“福星工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供养经费高出市级标准的50%。认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民工追欠工资203万元。切实减轻城乡“低保”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负担,为城乡“低保”家庭和特困残疾人家庭减免子女入学费用89万元,免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287万元。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60件,办理法律援助事务1435件。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做好城镇困难群体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等6件实事已基本完成。

  (六)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项,其中13项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210家,总量已突破800家。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大力实施优质教育工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广埠屯小学“雅行”教育成效明显;民办教育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功举办了武汉地区第八届高校校园文艺调演活动,参与举办首届全国校园歌手电视大奖赛,校园文化等特色文化更加鲜明。开展联合执法,对电脑城和校园周边网吧等文化场所进行专项整治。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武汉国际文洽会上,洪山文体中心等6个项目签订合同,投资总额达6.15亿元。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已经竣工。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270座,治理血吸虫疫区面积4674亩,基本消灭花山垸内钉螺。全区预防和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我区荣获牙防工作省级先进单位的称号。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展开,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阶段性成效。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保密、机要、档案、科普、残联、民族、宗教、侨务、广电、对台、人武和国防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好成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讲社会公德、做文明洪山人”、“新风杯”竞赛、“百千万工程”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全年共有66个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珞南街、关山街、狮子山街、和平乡和洪山乡获市级文明街(乡镇)称号。

  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认真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全年普法教育人数达11.2万人。村务公开制度稳步推进,普遍建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基本建设项目审计,依法审计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绩。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1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62万元。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共废止2件不符合规定的政府文件,取消56项许可事项。开展“以案学法”活动,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公务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发案率稳中有降,连续两年实现了“命案必破”目标。安全社区、安全小区和安全单位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群防群治、民调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实行稳定工作专班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认真开展“四个坚决纠正”活动,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市有关部门、驻区部队、武警部队和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洪山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政府工作,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工业大项目不多,产业链延伸不够;城区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中村综合改造任务艰巨;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十分明显;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识不强,违法建设、违法填湖、违法用地等现象屡禁不止,城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群体性上访增多,社会稳定工作压力增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需进一步转变。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的主要工作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洪山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明显加速。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条件较多。从省市看,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建设全面启动,国内外资本、产业聚集和转移武汉的趋势更为明显。从我区看,洪山面临着新一轮的路桥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同时,我们也看到竞争和压力。兄弟城区加快发展的态势逼人,作为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区,我们绝不能停留在纵比有进步的自我满足上,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决心,以奋发进取、勤奋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的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继续实施“科教兴区”、“开放强区”、“民营富区”三大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

  以规划为龙头,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调整区域发展布局,完善城区功能,提高规划水平。

  完善总体规划。根据武汉市产业布局调整和城市空间扩展要求,配合市里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经济板块”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对花山、左岭、青菱南片、九峰等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围绕武汉新火车站和辖区路桥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平、洪山地区土地利用详规。规划建设北湖新城和葛化化工城两座卫星城,拉动洪山区东部和北部经济社会发展。严格土地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重点做好洪山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推进洪山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物流基地、重化工生产基地、科教文化中心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重视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公共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更加关心人文的、社会的以及体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标,使广大市民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建立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采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在农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产业和都市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抢抓重大项目建设机遇,积极启动化工产业基地、澳洲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九峰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区建设。配合省市抓好80万吨乙烯核心区的场地控制和初平前期工作,协助完成仪长管线洪山段工程。积极开展乙烯下游产品的招商引资,做好10个在谈项目跟踪服务,抓好精细化工园等项目投产。在青菱石咀地区,启动2000亩澳洲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一期工程,重点做好规划审批、征地拆迁和道路建设等工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完成九峰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区规划,启动农民新村建设,积极支持武钢辅业外迁拓展。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盘活存量、择优扶持”的原则,积极创建市级都市工业园。继续实施“创业在洪山”工程,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抓好示范,增强国家级洪山创业服务中心的辐射功能,提高孵化成效,促进孵化企业快速成长,支持农业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洪山创业中心为支撑的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重点培植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成长性较强的企业快速壮大。积极支持葛化、长动、马应龙等辖区大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企业机制,促进做大做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重点扶持激光微加工等5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业态,建设大卖场和大市场。搞好协调服务,促进中商团结销品茂建成开业,力争台湾百脑汇电脑城和好又多超市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徐东路、街道口等地区商贸服务功能。切实抓好华中粮油批发市场、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二期等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专业市场功能,推进物流业发展。加快“农改超”步伐。继续实施“居住在洪山”工程,大力发展房地产业。重点抓好南湖新城建设,启动东湖新城建设,完成省直公务员小区征地拆迁工作。将旧城改造、村湾改造和大学扩展结合起来,推动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抓好卓豹路文化休闲街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加大规划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整合科教、山水资源,加快发展两片(东湖周边、九峰)和两线(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线、科教旅游线)等特色旅游业。

  (三)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加快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机制。巩固企业改制成果,对全区已改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展“回头看”活动,完善土地房产过户、工商税务执照变更等手续,妥善解决存在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改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制。整合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确保出资人、管理职责和法人治理“三到位”。加强公共财政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继续向农村和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倾斜,向城乡管理和社区建设倾斜。在区会计核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强财政监督,研究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阳光收入”工程,建立规范、统一、透明的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逐步实现公务员工资、福利的统一发放。深入实施“民营富区”战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等领域,消除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所有制差别,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项目兴区”,强化招商引资。创新环境工作责任制,用硬措施治软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健全一站式服务和窗口办事制度,力争办事不出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杜绝乱作为、不作为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代办制,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小团队招商,引进一批大的商贸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加大对重大在谈项目的跟踪力度,力争签约一批。围绕“经济板块”产业发展布局,高起点策划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和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大项目。充分利用辖区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优势,以存量引增量,引进外来项目和投资。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市级口径增长18%、部级口径1500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30亿元。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抓好27个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按期竣工投产。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洪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推进村组道路硬质化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管理。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北湖泵站等一批水利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

  完善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狠抓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巩固壮大苗木、花卉、林果等农业基地规模,抓好蔬菜、水产、禽畜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洪山菜薹”品牌,将洪山菜薹原产地建成集园艺、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特色基地,适度扩大洪山菜薹示范基地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村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村民委员会变社区居委会、村民变居民、村湾改造为主要内容,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先行,村湾改造跟进的思路,因村制宜,分步实施,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步伐。全面完成8个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启动村湾改造。认真做好二环线内其他城中村综合改造的基础工作。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改善公共设施,建设文明社区。认真落实政策,逐步将城中村综合改造中村改居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实农村小学“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开展农村小学“治薄工程”,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继续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农民参保面达到85%以上。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和科学防治,治理垸外钉螺疫区面积5000亩。巩固农村“福星”工程成果,提高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对因国家重点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设而失地的农民,分别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对在城市规划区外的失地农民,尽量安排生产用地或征地单位安置就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新一轮农村自来水改造和改厕工作。加快左岭、花山等小城镇建设。

  (五)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区域环境

  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加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积极组织和配合好总投资16.7亿元的10项世行贷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大道、青化路等续建工程和南湖新城4条道路等新建工程,积极配合启动珞狮路和王青路等道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平地区和南湖地区路网。协调启动青郑高速及武鄂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加大背街小巷泥巴路改造及连通道改造力度。完成雄楚大道等排渍工程。

  加强社区建设。以“社区变面貌,居民得实惠”为目标,以“四到”社区为重点,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完善软件,突出硬件,确保第三期19个社区创建达标,实现社区建设三年全部达标的目标。巩固扩大达标社区创建成果,以服务居民为重点,抓好长效管理,加强社区环境改造,创建无占道经营社区、无油烟噪声扰民社区、绿色社区,努力为居民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生活环境。深化文明示范区建设,巩固关山地区2.4平方公里示范区创建成果,

  实现“干净、整齐、协调、示范”的目标。

  强化城乡管理。全面开展市民满意路、市容达标街道创建活动,取缔占道、出店经营,整治户外广告,加强主次干道立面整治。进一步完善环卫作业机制,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确保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连通道路无暴露垃圾。深化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加强“城中村”、村湾、集镇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坚持守点布控和流动巡查相结合,落实长效管理。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确保珞喻路、街道口等主要干道、路口的安全和基本畅通。加大对违法建设、违法填湖、违法用地的整治力度,下决心根治“三违”顽症。落实整治工作责任制,建立快速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重点抓好环湖泊、大学、大企业、大科研院所周边,主次干道两旁,“城中村”等地“三违”的整治。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工作职能,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开展“绿色洪山”活动,在农村抓好“绿色通道、绿色堤防、绿色家园”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城区重点抓好道路绿化,继续推进“拆墙透绿”、“显山露水”、“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切实提高主次干道绿化水平。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山体、水体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严格环山环水周边地区规划管理,开展南湖、汤逊湖等水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基地环境保护工作。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担保和培训三大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安置2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重点抓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用足用活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工作,政府出资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夫妻双下岗和“4050”人员再就业。积极发展“打工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就业服务、创业孵化、职业培训等工作机制,加大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培训力度。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

  巩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全年新增养老保险8000人,医疗保险6000人。进一步加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启动实施工伤保险。完善社会救助和廉租住房、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残疾人救助基金,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临时补助。健全社区妇女儿童工作网络,切实贯彻老年人优待办法,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七)坚持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洪山

  适应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人才强区”战略落到实处,通过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推进课程改革,抓好示范学校创建和薄弱学校治理工作,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基础教育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认真做好迎接市人民政府对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卫生监督执法四大体系。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治,落实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重点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等工作,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统计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双建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推进对台、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力塑造创业精神,激发社会创造活力,逐步形成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确保“四五”普法工作达标,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深化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坚持“命案必破”、“黑恶必除”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努力创建平安街(乡镇)、平安社区(村)。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干部依法依规办事能力,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大力推广社区居民听证会制度,促进居民依法自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四个坚决纠正”活动,妥善解决征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集中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全区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强消防、道路等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八)关心群众生活,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惠及老百姓是建设亲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年,政府要着力办好以下7件实事:

  1.拓展市民绿色休闲空间。建设罗家港东区(二期)、珞狮南路(二期)等2片14000平方米的城市小森林,新建关山公园8万平方米,建设珞南等6处6000平方米的街区绿地。

  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改造社区排水管网8.1公里,改造背街小巷破损道路5.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0盏,为所有社区配齐健身器材。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启动区文体中心和青少年宫建设。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改造村组道路50公里,解决部分地区灌溉水源问题。

  5.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解决青菱石咀等地区6000名农村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000座;改建40户农村特困家庭土砖危房。

  6.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对被征地农民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向非农产业转移3000名农村劳动力。

  7.做好城镇困难群众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安置“4050”人员、一家多人下岗、低保、单亲家庭等四类困难群体就业1000人。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适应入世“后过渡期”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创新、亲民、务实、廉洁”责任政府,切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把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启动新一轮区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保留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按照脱钩、转制、放权、搞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积极推行聘用制,扩大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积极推进政社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改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自行管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重大决策,事先组织专家专题研究,必要时向社会公开招标咨询。建立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的核心任务来抓。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办事,依规办事。进一步公开政策规定、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实行“阳光”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基层组织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能力。

  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学习意识,大兴学习之风,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建立学习型政府。强化创新意识,大胆运用改革的思路解决矛盾,善于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把群众和企业满意与否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服务意识,优化部门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上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系统,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目标管理,强化执行力,狠抓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会风和文风。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步伐,提高行政透明度。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权力监督,抓好干部廉洁自律,坚决纠正和查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不断深化四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查处大要案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和清除腐败分子。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为共同谱写洪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创造洪山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附件:

站点地图智能问答
版权所有: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 鄂ICP备0500916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07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110038
主办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单位:洪山区大数据中心 |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300号 | 邮编:430070
政府各机构联系电话 | 网站技术支持:027-87678380 | 网站运维邮箱:htfw@hongsh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