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31 信息来源: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字体: [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2月15日在洪山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严中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充满艰辛、极不平凡、殊为不易,既是洪山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五年,也是决战决胜、成果丰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多重挑战,顶压前行,加压奋进,全力以赴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学之城,较好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中心城区前列,综合经济迈上“千亿产值、百亿财政”重要台阶。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呈现多点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企业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均居中心城区首位。连续打赢了气吞山河的抗疫大战,抵御了历史第四高水位的洪水大汛,充分展示了洪山人民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实施大规模的道路建设、生态治理、更新改造、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工程,高标准完成军运会环境保障、“两创一管”等综合整治任务,城市功能品质发生质的飞跃。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跑赢GDP增速。五年的高质量发展让洪山逐步成为市民安家落户、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常住人口达172.88万人、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均稳居中心城区第一。我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综合考评立功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湖北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具体来讲,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全力引项目、聚要素,产业转型提升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焦全市“965”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促进制造业提能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2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总规模达25亿元的引导基金,成功解决里得电科等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打造三大文创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多园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实施金融差异化发展路径,引进西部证券、富德产险等区域金融总部8家、基金公司12家,同期人民币存贷款加权增长率全市第一。着力促进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繁荣发展,新建维佳佰港城等6个消费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围绕产业地图,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努力引进处于产业链顶端和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036亿元,年均增长12.8%。

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推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开发,完成核心区房屋拆迁155.3万㎡,杆线迁改、市政道路、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累计供地873.6亩,华侨城欢乐天际、前霖实业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建设,商务区步入全面开发新阶段。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提质增效,园区房屋拆迁基本完成,建成还建房92万㎡,青菱大道、黄家湖西路等9条道路全线通车;引进联东U谷等重点工业项目5个,建成投产2个,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575万元。高水平推进中央创智区建设,编制完成核心示范区规划,理工大孵化器二期、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武汉光谷学院片、省妇幼片等一批校园周边改造项目实现供地。统筹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先后落地,碧乐城即将建成,华师附小南湖校区等一批学校相继投入使用,南湖片区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二)以“三区”联动为抓手,全力挖潜能、建载体,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深入推进“三区”联动,实施区校重点合作项目32项,区校融合创新不断深化。投入6000万元,与华农共建湖北洪山实验室;各类科创平台达134个,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武大科技园、湖工大马房山校区改造等创新项目同步推进,洪山大学之城校友创新中心、地大双创中心等一批创新楼宇全面建成;全区众创孵化平台总面积突破60万㎡。着力提升创新载体质量,以创意天地、融创智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区成势见效,累计吸引武汉四通信服等2000余家企业落户。

创新赋能活力凸显。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地,引导社会机构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3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340亿元。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努力构建洪山人才梯队,培育高层次人才67人次,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14万人。在全省率先出台专项政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全面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培育瞪羚企业300余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3.4%。

(三)以联防联控为依托,全力防风险、控疫情,公共卫生安全根基全面巩固

全民“战疫”创造历史。面对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积极克服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少等不利条件,全面动员、万众一心,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封控保供、最大范围的筛查隔离、最快速度的转运救治;用心用情做好群众生活保障、救助等工作,全区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效,确诊病例数、病亡人数在中心城区位于较低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健全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3所三甲医院、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16项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同步建设,13个项目集中开工,区域性医疗资源短缺的局面将发生根本转变。医改政策全面推进,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全面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科学储备场所、物资、技术力量等资源,积极组织应急演练,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以生态宜居为导向,全力补短板、强功能,城区承载力显著提升

宜居水平实现跃升。坚持统筹规划、分片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累计投资515亿元,完成市级重点工程征地3864.6亩、房屋征收59.9万㎡;建设道路214公里,路网密度提高1.6倍;地铁7号线、8号线、杨泗港大桥、南湖-白沙洲跨铁路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辖区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新增停车泊位8.7万个,初步缓解了“停车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对近5万亩的城市空间进行了更新改造,21个旧改项目实现供地,5个村土地挂牌,14个村实现整村拆除,基本完成三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工作。常态化开展违建控管、暴露垃圾、交通管理等专项治理,市容环境显著改观。实施“四水共治”项目78项,海绵城市建设覆盖面超过建成区面积20%以上。特别是2020年,面对外洪内涝双向夹击,全区万名干部群众,冒酷暑、战高温,全力奋战防洪排涝一线,武金堤经受住连续32天超警戒水位考验,南湖地区彻底告别“看海”。

生态颜值逐步显现。统筹推进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大力推进控源截污、退垸还湖、水生态修复等湖泊治理工程,辖区主要湖泊超标污染物不同程度下降,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综合实施减排、降尘、治企等各项措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8%,居中心城区第一。立足让“出门见绿”成为市民生活标配,圆满完成长江大道、三环线、四环线生态景观带等重大绿化工程,新建各类绿道43.5公里,打造公园游园40处,初步实现“四季常绿、四季见花”。

(五)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全力优环境、提效率,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服务企业力度不断加大。积极贯彻“放管服”要求,深入推进“四办”改革,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三个全集中”和“一枚印章管审批”,累计优化事项1000余项,平均每项压缩审批时限3个工作日以上,全区“四办”比例分别达86%、97%、92%、100%。广泛开展“送政策、听情况、交朋友、解难题、促平安”活动,累计减税降费78.5亿元,协调对接金融纾困资金70.7亿元。市场主体加快成长,上市后备种子公司达18家,上市企业达5家。

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实施“庸懒散慢乱浮”六项治理,政府系统“拼抢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累计办理各级人大政协议提案1083件,满意率98%以上。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6%以上,行政复议案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审计或延伸审计902个单位,整改落实率100%。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挂牌机构由22家调减为12家,领导职数精简24%。组建了三大平台公司,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六)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全力投资源、促供给,幸福洪山建设成果丰硕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2.5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8个,惠及居民10万余人。积极拓展就业服务平台,新就业10.8万人。建成163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区社会福利院投入使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连续四年为困难群众购买民生医疗保险,辖区困难对象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0%,公办园学位占比超过40%;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新改扩建21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2.2万个;跨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洪山高中获评全市首批领航学校称号,一本升学率创新高。持续举办“高校艺术节”“南湖之夜”社区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文化服务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升。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就业安置、优待抚恤、权益维护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帮助新洲区144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固脱贫,精准扶贫任务圆满完成。

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立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18级岗位等级序列,街乡、社区网格化工作架构进一步健全。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活动,办结群众信访事项3.1万件,妥善化解康园、西湾村等群体信访积案,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万余件,“七五”普法取得明显成效。着力解决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家。打造“升级版”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和涉众型经济犯罪,连续10年命案全破,全区有效刑事警情下降27.2%,社会治安状况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突出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商贸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8.6%,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Ⅱ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药害事件。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对台、科普、工会、档案、地方志、保密等工作积极推进,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及关心下一代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特别是即将过去的2021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疫后重振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围绕助力全市“五个中心”建设,坚持“四伞并举”、高定目标、高位推进,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济疫后重振跑出加速度。着力克服新一轮输入性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加强调度、克难攻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2019年同期,实现了“把应有的正增长追回来”的预期目标。提速推进项目建设,引进华中煤炭交易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22个,华中科学生态城、高压小区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全面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645亿元。

----新一轮输入性疫情得到有效管控。今年8月,我们坚持“快、严、准、实、统”,主动出击、快速响应、连续作战,第一时间排查锁定感染者、深挖社会面潜在传染源、实施精准分区管控,四小时完成流调,三天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创造性开展“六类人员”排查,以最快速度、最有力的举措,在最短时间将省外输入性疫情控制解决在最小范围,为尽早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创造了条件。

----城市功能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七大提升行动”,市容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拆除了大市场北临等多片违法建筑,啃了一批“硬骨头”问题,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着力优化交通环境,建成道路18条,完成城建投资88亿元。强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华中科学生态城A包项目等5宗土地实现供地,生态底线区城中村改造进入市区联动新阶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建绿地459.3亩。常态化开展长江大保护和河湖长巡查管控,加快实施和平、张家湾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及时整改群众反映和督察反馈的各类环境问题事项363件,南湖、汤逊湖、野芷湖等湖泊水质保持稳定,杨春湖水质实现提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扎实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优化调整行政许可事项40余项,创新推出“一事联办”事项60项、“跨市通办”事项65项,减少办事环节74个,极大提升了群众、企业办事便利度。精准做好企业困难摸排、上门服务、政策落实等系列工作,着力满足市场主体亟需解决的资金、物流、用工、用电、用房等需求,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市场主体增量超过2019年同期10%。

----民生事业日益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启动中小学校新改扩建项目12个,建成2个;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基本建成,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和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主体结构封顶,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地下结构启动施工;建成街道养老综合体3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个;全区新增就业2万人;改造老旧小区81个;13个乡村振兴帮扶项目顺利推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燃气供应点、成品油市场等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专项排查整治,全区安全生产总体态势平稳,实现“一无一降”目标。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结果。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热爱洪山、赤诚奉献,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全省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展现了洪山作为、贡献了洪山力量!特别是面对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斗争,全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洪山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外防输入的任务十分艰巨。区域经济结构不优,对房地产业依赖较重,优质产业项目不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城市治理水平不够高,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能力不强,与高品质城区的标准还有差距。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区域教育、交通等资源供给还不充足。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市场主体受到冲击,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政府作风还需改进,部分干部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不强,抓落实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

未来五年,是洪山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争先进位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时期。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洪山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洪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新一届政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承担着新时代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必须抢抓机遇、奋力搏杀,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姿态,全身心投身到洪山新一轮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中,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统筹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促进辖区群众共同富裕上取得新成就。

根据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抢抓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决策部署和市委“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武汉”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总目标,按照区委建设“五个大学之城”具体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全域创新提能、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提高、民生保障提效,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创新时代洪山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区经济发展能级实现跃升,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创新体系、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第一动力;高品质民生、高效能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力雄厚、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新洪山魅力充分彰显。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政府将着重抓紧抓实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进动能集聚、创新提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

推动全域自主创新。坚持把创新摆在区域发展的核心位置,立足服务武汉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汇聚洪山,切实将创新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形成全域创新新格局。积极引导辖区高校开展与洪山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关键性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湖北洪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完成研究大楼、产业大楼等配套项目建设,培育基因芯片、生物育种等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鼓励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场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创新企业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力争建设国家级科创平台1-2家、省级8-10家;全区R&D投入年增幅超过10%。着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创新激励、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等各项支持政策,持续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5G等重点领域,促进科技成果与承接企业、资本要素深度对接,努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实现科研成果就地市场化、产业化,力争落地转化项目500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高质量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突出创新资源密集、发展基础好的武珞路、珞喻路、关山大道、南湖大道等片区,深入实施“三区”联动,逐步实现区校全方位、多维度深度融合,打造“洪山+大学”发展共同体。重点依托武大、华科、华师、理工大、地大、财大、华农、民大等高校,加快推进创新楼宇、街区、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创新功能区块,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楼、一校一园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辖区高职院校优势和作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围绕创新链优化提升产业链,促进科技企业、高端产业与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布局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确保洪山科技赋能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工作保持中心城区首位,打造武汉科技企业培育主力区。

(二)着力促进产业兴旺、行业繁荣,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洪山产业地图,发展壮大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高校周边及重点创新街区,完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资源布局,滚动落实区校融合创新项目,打造科技服务承载区。以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引领,持续优化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创意天地等载体功能,健全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链条,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金融服务、时尚消费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端商务综合体,同步加快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推动“以楼聚产”标准化、规模化,努力形成“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双轮驱动。突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方向,支持烽火科技、精测电子、马应龙等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创新,推动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园,加快形成具有独特创新生态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涉农产业科技水平和附加值,保护好“洪山菜薹”等品牌。

突破性培育市场主体。全力以赴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政策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优质企业在洪山留得住、发展好。严格执行“负面清单”,推行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实现“放得开”与“管得好”有机结合,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宽松、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健全精准帮扶平台,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切实破解企业在融资环境、公平竞争、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难题。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校友招商、商会协会招商,引进更多“三类500强”企业、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加快推进北港工业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提档升级改造任务,着力发展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产出强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落户。推进村集体产业用地规划落地和产业招商,探索集体资产市场化、专业化营运模式,培育竞争力强、效益高的特色产业项目。完成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区属国企活力。实施优质民营企业培育工程,扶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到2026年,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

(三)着力促进功能做强、品质做优,加快建设主城融合发展区

持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落实全市“主城做优”发展要求,科学统筹城市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持续强化“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区域功能。结合大学之城亮点片区建设,积极推进街道口片区更新改造,提升工大路、广八路、虎泉街、鲁磨路、劝业场等特色街区品质,打造集创新创业、商务服务、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创智区。强化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后续供地和二次招商,基本完成核心区开发,着力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的综合商务区。深化与省农科院、华农大等方面协调联动,推动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省农科院片区开发步伐,逐步完善产业和民生服务功能,打造创享家园和品质南湖。全面提升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质效,基本完成白沙洲大市场片区搬迁改造,提高新兴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建设城市经济区和产业创新区。力争完成天兴洲三个村和绿岛小区还建安置,在维持天兴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打造“长江之珠”“生态绿肺”。启动生态底线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统筹解决村民安置、村容整治和产业导入等需求,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加快推动南湖张家湾片区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两个片区整体布局,统筹解决区域之间城市功能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重点补齐张家湾片区功能短板,配建一批医院、商业、养老、生态等节点性项目,以白沙洲大道为纵轴布局大健康经济带、滨江商务区和应急安全产业带;疏解南湖区域交通压力,积极促进两个片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快捷互通,推动医疗圈、生活圈、就业圈互融共享,进一步提高武汉南部主城区融合发展水平。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构建功能健全的排涝工程体系和防洪保护区,进一步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应急通信、应急决策、应急调度和应急队伍建设,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救助体系,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交通路网,对接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加密次、支微循环道路,提高公交、慢行等绿色交通功能,基本建成高效安全、功能完善、低碳生态、智慧互联的道路交通体系。

(四)着力促进环境优化、颜值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样板区

提升城区生态品质。全面构建水岸一体、流域引领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更加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保证河湖港渠生态流量。加大垃圾资源综合处理力度,努力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环保智慧监管,实现监管无盲点、执法全覆盖。深入开展渣土车监管、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治理行动,提档升级重点排污企业防治设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噪声治理和管控,努力打造安静城区。提升低碳发展水平,细化碳达峰实施方案,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建设精致城市街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43个旧城改造项目,持续推进三环线外7个城中村改造,完成252个老旧小区改造,努力塑造大学之城新面貌。实施高效能城市管理,按照以区为主、区街联动、精细高效的原则,完善“四全”“四化”管理体系,强化智慧化赋能和一网统管,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打造具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区,到2026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五)着力促进共同富裕、和谐宜居,加快建设文明幸福示范区

全面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基本建成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优质三甲综合医院、领先专科医院一体的医疗服务高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健康洪山“323”攻坚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进一步增强退役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荣誉感。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倡导全社会关注关心特殊群体。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推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积极建设教育和文化强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启动42所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布局,推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更加普惠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发挥领航学校和特色学校品牌带动作用,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促进各类教育繁荣发展。全力提高大学之城文化影响力,打造一批文旅体活动品牌,努力建成高标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启动建设洪山区全民健身中心,打造12分钟文体圈。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转、力量下沉、减负增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做实街道、夯实社区,健全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机制,强化小区精细化治理。加大与托管区域沟通联系力度,全力支持托管区域发展。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包案、“万名警察进社区”等活动,多元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打突出违法犯罪,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山。聚焦重点人群、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落实粮食市场监测预报,常态化开展爱粮节粮宣传,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实施“八五”普法规划,逐步实现法治洪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大学之城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区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努力培育文明新风尚。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50亿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完成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大学之城建设,提高创新转化效率

加强区校融合创新。全力支持湖北洪山实验室建设,健全新型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研究大楼一期工程,努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理工大二期、三期孵化器、省出版城等载体,提速建设理工智谷创新街区。围绕院士产业项目、省部属院校和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9亿元。实施洪山英才等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1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学院,力争新增留汉大学生超过2.5万人。大力开展经济论坛、专项研讨、主题招商等校友活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洪山。

推动科技企业增量提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梯次架构,结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科技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健全孵化培育机制,为科技企业“雨后春笋”般生长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扶持科技初创企业100家,认定瞪羚企业60 家,培育省级小巨人企业6家。加大工业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传统企业应用前沿科技、新型材料、智能设备进行转型提升,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1%,技改投资占比达到85%。

(二)聚焦建链强链补链,促进产业转型提升

大力推动功能区项目集聚。围绕中央创智区和南湖城市副中心,主动对接规划、权属、建设单位,推进亮点片区改造及副中心规划落地,完成华中科学生态城B包地块及湖工大马房山校区南片供地。积极推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二次招商,提速商务区二期剩余60万㎡房屋拆迁,推进武钢606片和新墙材片改造建设。加快全品文教、澳康达、永旺等项目落地。编制天兴乡三个村改造方案,启动绿岛小区拆迁工作。优化青菱生态科技新城聚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基础设施,加大白沙洲大市场片区综合整治力度,启动农副产品市场、冷链冻品市场搬迁工作;加快武汉智联创星中心、武大科技园、长江智谷等项目建设步伐,推动三宁集团、怡亚通、骆驼锂电等项目落地开工,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

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辖区科教资源、产业空间等优势,强化产业招商,全力引进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项目,提升产业集中度显示度。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推广基金投资、空间载体、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培育模式。坚持“亩产论英雄”,加快北港工业园二次改造步伐,启动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绿洲云网ICT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完成天辉产业园项目二期主体结构。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创新,落实专项政策,提炼典型应用场景,引进示范项目,提速创建国家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定期组织主题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引进1个地区总部或功能型总部、1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坚持“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着力健全月调度、投资预警分析等各项制度,确保重点项目“滚动储备、每月开工”,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聚焦“全生命周期”理念,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服务市级重点工程,有序推进两湖隧道、地铁12号线等重大项目征收拆迁,优化提升辖区骨干路网。攻坚推进丁字桥南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力争全年市政道路开工18条,完工17条。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2万个。着眼于群众关注的热点区域,推进环卫基础设施补短板,新改扩建垃圾中转站2座、收集屋30座。完成板桥小区改造等旧改任务,落实国家“留改拆”并举政策要求,按年度计划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布局“新基建”,新建电力通道15公里,建成杨春湖、陈家嘴等5座新模式变电站,推动建设5G规模组网,打造“一流电网”和智慧城区。

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协调推进堤防设施维修、堤坡修复及防护林改造工程,认真做好退垸还湖、港渠常态化清淤、涵闸管护等重点工作,保障水利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加快建设和平、梨园、张家湾、青菱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源头解决排口混流问题。落实四级河湖长制度,全面启动野湖综合整治、青菱湖、青菱河截污及水质提升等工程。坚持绿化与美化并举,落实林长制,谋划湿地花城项目6个,启动10公里赏花绿道建设。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加大扬尘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工作力度,持续提升辖区空气质量。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巩固“两创一管”工作成效,建立健全“1+2+N”管理模式,发挥群众力量互动共治,推动城市管理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等“难点”“盲点”延伸。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数字城管资源,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优化考核机制,逐步增强城市综合管理指挥调度、协调运转、高效处置的能力。

(四)聚焦幸福洪山建设,持续加强民生保障

巩固公共卫生防护网。坚持“四伞并举、常急兼备、精准施策、统筹均衡”,健全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落实人物地同防管理措施,强化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加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及重点人群防控,坚决做到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建强检测、流调、管控、救治队伍,保障防疫物资储备,同步抓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实施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迁,基本建成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等7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确保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开工建设中小学校9所、建成9所,增加学位1.2万个。落实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着力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稳步推进“新中考”改革,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不断提升教育美誉度。办好“高校艺术节”“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努力让文体惠民更精准、更实效。健全扶持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新产业工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成保障性住房2000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4个,全力强化住宅小区物业行业监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成4家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为生活困难老人提供托养服务。落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坚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落实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重点任务,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全面落实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分级分类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工作者提质增能。充分发挥大学之城优势,进一步弘扬志愿者精神,推动高校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实现全覆盖。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深化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治理,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坚持打防结合,加强社会面治安巡控,织密“圈层点面”防护网。

(五)聚焦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政府工作实际成效。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行涉企包容审慎执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监督和管理,及时开展备案审查和清理工作。强化决策规范化建设,确保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程序规范到位。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形成行政执法合力。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改进政府作风。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全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实干实绩导向,把执行力作为政府第一能力,以实打实、硬碰硬的“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堵住跑冒滴漏,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提高行政效能。聚焦工程建设、涉企商事和民生服务领域,推出不少于100项“一事联办”服务,让市场主体和群众享受到更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主题式服务专区,围绕大学生落户、安居、创业、就业需求,提供线上线下导办联办服务。健全审管衔接机制,逐步推广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更多公共服务事项在街道办结,让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加便捷畅通。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新征程“逐梦蓝图”徐徐展开。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唯有拼搏才能铸就辉煌,唯有奋斗才能创造精彩。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砥砺奋进,逐梦笃行,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站点地图智能问答
版权所有: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 鄂ICP备0500916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07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110038
主办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单位:洪山区大数据中心 |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300号 | 邮编:430070
政府各机构联系电话 | 网站技术支持:027-87678380 | 网站运维邮箱:htfw@hongsh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