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信息分类: | 教育 |
---|---|---|---|
发布机构 | 洪山区教育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地理课堂“变形记”:大单元与精教学的奇妙碰撞 |
地理课堂“变形记”:大单元与精教学的奇妙碰撞
上学期末,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暨湖北省地理学会等多方联合的第40期地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之等级性考试备考(十)活动,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开展。活动以“大单元赋能课堂,精设计培育素养”为主题,探讨大单元教学等前沿理念,挖掘地理学科素养培育潜力。
此次活动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华锋支持,副院长华林飞和中学教研室主任伏森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这也是武大附中落实教育部指示,开展的第24期“教研聚云端ﻪ托管赋新能”县域中学托管帮扶教研培训活动。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徐海出席,洪山区地理教研员丁磊全程主持。
活动肇始,徐海致辞,热烈欢迎参会的武汉市高中地理教研员、专家和一线教师,希望大家共探备考路径,促进教育发展。他介绍了武大附中ﻪ“终身教育,多元培养” 的办学理念及育人举措。
徐海指出,活动聚焦等级性考试备考,“大单元赋能课堂,精设计培育素养”的主题切中关键。新高考下等级考对学生要求提高,大单元教学能整合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可融入核心素养,二者契合育人方式改革。他还表示,武大附中愿借此机会与同行交流,探索备考路径,助力学生,彰显教育担当。
随后,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胡月童老师带来一堂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理念设计的高三一轮复习课,以“人口迁移”为主题,聚焦云南阿者科村哈尼族人的人口变迁。课上,胡老师以人口变迁为主线,融入人地协调理念,涵盖寻根溯源、千年智慧、现代变迁三段历史,展现人口迁移内涵与影响,呈现乡村振兴成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材料自主提问解答,改变传统师生问答模式,充分发挥主体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创新思维,提炼理论依据,构建大单元、大概念体系,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升华。
地理特级教师李艳对这堂课进行点评,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思路。她认为,胡老师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乡村振兴故事与思政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从专业角度看,这堂高三一轮复习课采用大单元教学,借三个小故事串联人口迁移考点,阐释地理原理,拓展学生思维。在内容设计上,胡老师及武大附中团队精心打磨,题目新颖,以时间轴融合哈尼族发展与地理原理,丰富知识文化,提升学生参与度,整堂课亮点突出,极具示范意义。
随后,几位参会老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微报告。
邹怡臻老师作《大单元教学在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报告,选取“地貌与人类活动”大概念,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教材和学情,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提出各课时核心问题。还以“外力作用与地貌”为例阐述一课时教学设计,为自然地理知识重构提供新思路。
黄会敏老师作《大单元教学在人文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报告,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创设洪山菜薹、东风汽车、蜜雪冰城三大区域情境,贯穿课堂,从农业、工业、服务业角度驱动学生分析问题,还设计社会调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陈诺老师作《大单元教学在区域发展与国家安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报告,从教学困惑出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线索,整合选必二、选必三教材内容,探索大单元视角在教学中的应用,融合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
张静老师以《大单元教学在高三二轮复习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报告主题,依据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以“陆地水环境”专题复习课为例设计教学案例,探究综合思维素养培养路径。
四位老师的报告紧扣课标,内容丰富、案例生动,依大概念分解教学内容,设计明确评价任务,发挥学生主体性,凸显大单元教学优势,贯彻“学习有用地理”的理念。
活动尾声,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程远会老师进行备考指导。他指出,大单元教学契合高考逻辑,是一轮复习的关键。
胡月童老师的课通过三个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探寻命题思路,提升复习质量。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念被强调,这堂课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与价值引领统一。大单元教学兼顾宏观与微观,胡老师的课围绕哈尼梯田重构,融入“四素同构”,变革教学理念与模式。程老师倡议教师借此契机强化教研意识,打造高效课堂,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团队协作,推动武汉地理教学迈向新高度。
通过课例展示、评课议课、专题报告、专家交流等环节,教师们对大单元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创新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将推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大单元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助力武汉地理教育发展,培育更多优秀学子。
本次活动同时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与数百公里外的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中学进行了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