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信息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 |
---|---|---|---|
发布机构 | 区文旅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文明旅游工作与旅游志愿者总结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文明旅游工作与旅游志愿者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区,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着力建设优质景区,被评为“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洪山区“文明样板间”等。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机构设置
长期以来,逸夫博物馆上下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摆在博物馆工作的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成立了以馆长为组长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传达政府部门有关文明创建文件通知精神,通报日常文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并制定措施予以督促整改,真正做到了文明创建工作与博物馆目标管理同安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确保了文明创建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问,有效地促进了单位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绿化环卫投入,塑造博物馆良好形象
逸夫博物馆坚持在展厅、卫生间区域放置四季花卉、植物、绿树常青,馆内外设有分布合适、定期消毒、按时清运的垃圾分类箱、集中清运点。馆内洗手间全部设置手纸、洗手液、擦手纸等卫生用品,并实行专人对厕所消毒,以防止蚊虫、苍蝇等“四害”的滋生,2020年博物馆四、五楼旅游厕所被评为3A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始终按照《武汉市单位卫生管理标准要求》开展义务劳动、门前三包、岗前体检、除“四害”药物投放等方面的工作。馆内地面干净,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定期进行消毒杀菌,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舒心的参观环境。
三、丰富文明教育形式内容,营造文明旅游氛围
逸夫博物馆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志愿精神和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宣传。为迎接建党100周年,逸夫博物馆通过打造地学文化长廊、登上文博快车、举办专题展览、对博物馆周围的地质标本标识进行刷新等,不断创新文明教育手段,营造正能量宣传氛围。走在鲁磨路靠近逸夫博物馆一侧的路上,可见21块崭新的党史学习宣传栏,形成了一道颇具特色的户外地学文化长廊。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浓缩了逸夫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特色展厅和馆藏精品,揭示了地球的奥秘,告诉人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5月中旬,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登上江城科普快车地铁2号线“文博快车”专列,向公众传播博物知识,提供科普服务。该专列运行2个月,市民可随缘登上列车,学习地球相关知识,感受地球沧桑历史。
四、利用馆藏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
2018年至2020年,在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大力彰显博物馆的地学特色,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对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探求地球奥秘、认识自然、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近年来,我馆联合策划了《李四光——我国科技界的一面光辉旗帜》、《自然瑰宝 大美中华——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自然瑰宝 大地奇珍——矿物化石精品展》、《矿物的“彩虹”世界摄影展》等一系列主题展览,旨在推进地学科普教育,让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少年儿童,通过观赏大自然精美的天然艺术品,欣赏领略自然矿物的美与奇,认识到中国特色矿物的稀少性和重要性,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爱惜矿物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精神、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促进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地学文化的传播、乃至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弘扬志愿者精神,形成诚信互助社会风尚
逸夫博物馆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博物馆日常开放和“4•22世界地球日”等各种大型科普活动中,都能见到他们年轻、充满活力的身影。2020年,志愿者服务总时间超过500小时,直接服务游客人数约2万人,赢得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赞誉。志愿者们走入南望山小学、地大附小、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关山社区等举办流动科普课堂,以图文、实物并茂的展览和生动的解说为武汉市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们带来了精彩的科普知识盛宴。通过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充分展示我市“志愿者之城”的建设成果,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
面向未来,逸夫博物馆将不忘初心,响应文博事业的时代呼唤,服务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强化对内外展示服务,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育人阵地,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