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28 信息来源: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字体: [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0年12月27日在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洪山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奋战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顽强拼搏,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战胜了历史第四大超高位洪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洪山人冲锋在前、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英雄气概。

这一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克服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为取得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贡献了“洪山力量”。

千方百计拓展资源,全力以赴救治生命、阻隔疫情。坚持应收早收。疫情暴发初期,在没有区属三甲医院的情况下,我们争分夺秒多渠道拓展医疗资源,一刻不停改造完成672医院、荣军医院等医疗机构床位近600张,极大提升了困难时期病患收治率。坚持应治尽治。始终把挽救患者生命摆在第一位,迅速组建三级转运工作专班,紧盯方舱、定点医院等各类救治资源,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打通了患者转诊救治通道。坚持应隔早隔。在全市率先启动隔离点建设,对高风险人群一律实行集中医学观察,先后征用辖区87家民营医院、酒店,建设各类隔离点71个,筹集床位近万个,真正实现了“床等人”。经过全区上下艰苦奋战,洪山抗疫工作卓有成效。

千方百计发动群众,努力实现高效封控、科学管控。实施严格封控。组织4156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实施硬质隔离15公里,对全区792个小区全部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积极创建无疫情街乡、社区、小区,形成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组织细致排查。动态拉网式筛查甄别“四类人员”,同步组织开展流调;建立区级大数据库,每日对各类病患信息进行精准核实比对,确保了排查不漏一人。开展全面检测。在疫情初期,协调辖区100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隔离点,想方设法提升检测效率,共检测重点人群31.6万人。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全力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大会战,完成检测108万人次,实现了从“物理解封”到“心理解封”。

千方百计协调筹措,竭尽所能保障供应、兜住底线。全力筹措防疫物资。通过发动社会捐赠、争取上级调拨、直接重点采购等多种渠道,筹集470.3万个医用口罩、38.47万件防护服等大批物资。着力保障群众生活物资。组织下沉干部和志愿者2.5万多人,深入1222个社区网格,全力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共帮助居民团购订货85万多份,为群众供应平价冷冻肉1053.4吨、活鱼138.7吨。用心用情帮助困难群众。累计发放爱心蔬菜包3.3万份、物资包1.2万份,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封城期间,全区实现了基本生活物资不缺、水电气网不停、社会秩序不乱,为封城抗疫提供了坚实保障。 

千方百计巩固成果,坚决做实常态防控、精准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牢牢盯紧“四站一场”,严格落实“信息闭环、管理闭环”,对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来)汉人员,均按要求从严甄别检测,从严隔离留观。完善常态化精准防控的各项机制,落细落实应急预案,持续抓牢发热门诊管理、冷链食品检测、学校防范、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坚决守牢疫情防线。

在这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疫斗争中,我区2位同志和广八路社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200名个人和75个集体分别获得省、市、区表彰。他们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鼓舞着洪山人民迈出加快疫后重振的坚定步伐!

这一年,我们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度、狠抓落实,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全力以赴稳投资、促消费、抓创新、保企业,经济发展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疫后经济加快重振。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拼抢进度,在经受疫情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洪山经济总体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0亿元,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二;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亿元,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帮助工业企业以最快速度实现复工复产,推动制造业企稳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新增工业“小进规”企业21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居中心城区第一。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聚势发力,中建三局城市综合体等总部楼宇建设有序推进,快手武汉总部等4个总部公司成功落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0亿元,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以功能区为载体,大力引项目、聚企业、强服务,努力打造疫后重振新增长点。高质量推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滚动开发,华侨城欢乐天际、前霖实业等7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西藏大厦摘牌供地,杨春湖城市展厅落成开放,中高压线改迁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商务区呈现软硬环境双提升、投资招商齐发力的良好局面。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提质增效,新引进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2个项目,疫后全市首宗成交地块—武汉智联创星中心实现“3月底摘牌、6月份开工”。全区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89个,新开工项目52个,长利科技大厦等项目基本完工。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线上线下同步招大引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个,签约总额328亿元,其中龙湖天街等4个项目签约金额均超过30亿元,招商引资总额突破60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支持性政策,高质量申报119个基础性、功能性、前瞻性项目,累计使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各类政策性资金49亿元。

创新动能进一步壮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之城,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高水平推进中央创智区建设,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诚功大厦主体封顶,华中科学生态城建设全面启动。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南湖城市副中心碧桂园·碧乐城、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顺利落地。推动洪山校友品牌做实做强,举办理工大校友招商会等活动,引进校友项目10个,签约金额150亿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建成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培育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5亿元。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企业融合发展,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家,培育国家隐形冠军示范企业1家;启动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着力提升融创智谷等创新载体品质规模,启动国际科创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体系,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8人,实现大学生留汉1.7万人。

市场主体强劲复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送政策、听情况、交朋友、解难题、促平安”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4274家,解决各类问题1321个。采取企业相亲会、直播带货、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精准打好助企组合拳。先后帮助1097家企业、496家个体工商户申报纾困资金;协调银行为市场主体融资58.6亿元;为企业减免税收15.7亿元、社会保险费14.8亿元、房租近2亿元, 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区域市场活力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9万户,总量达14.2万户,均居中心城区第一。

这一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完善功能,按照现代化大武汉中心城区标准,不断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内涵,城建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防汛抗洪斗争全面胜利。面对雨情急、汛情猛、水位高、时间长的严峻形势,全面启动“Ⅱ级响应、Ⅰ级战备”机制,两千余名党员干部、民兵、群众顶高温、冒酷暑,在15.7公里武金堤上严防死守70多个日日夜夜,及时处理险情7处,确保了长江大堤洪山段经受住长时间、高水位考验。科学落实防汛预案,天兴洲在水位超过28.42米后按预案主动扒口分流,621名岛上居民得到妥善转移安置,洲上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稳步推进。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及时完善排渍应急预案,发现内涝第一时间组织抢排,除个别点位外未发生影响交通的大面积渍水。整个汛期洪山实现未决一堤、未溃一坝、未亡一人,有力保障了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环境综合治理明显加强。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完成整改任务22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去年增加79天。强化水体治理,系统推进辖区湖泊港渠汇水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生态修复等工程,南湖片区165个小区及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工,74处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全部完成。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岸线、水面常态化巡查管控,严打填占湖泊等违法行为,“水岸同治”力度不断加大。持续巩固军运会整治成果,深入推进“精致环卫”,大力实施占道经营、施工渣土、违法建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专项整治,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控规绿地71.1公顷、绿道10公里,植树1万株;新建口袋公园8个,完成白云路、书城路景观绿化特色路建设;花田花海、金秋菊展扮靓洪山,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力服务市级重大项目,6条轨道交通项目同步推进,8号线二期即将通车,两湖隧道工程全面启动。加快完善辖区路网,开工建设铁园路、白沙西路等22条道路,黄家湖西路、滨河路等15条道路建成通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新建停车泊位2.2万个,辖区停车难问题进一步缓解。加快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全年完成三旧改造征收拆迁面积135万,大洲K5扩大地块等3个项目征收完毕,幸福村、长征村等4个村实现整村拆除,高压小区、省妇幼片等11个项目完成供地。

这一年,我们坚持聚焦热点、兜紧底线、补齐短板,对标超大城市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出台“稳就业21条”“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落实惠企稳岗资金1.1亿元,实现城镇新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相对低位。完善职工维权服务机制,依法有效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居民全民参保,完成社保扩面4.1万人次。解决村改居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留问题。继续打造“阳光低保”工程,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房新开工3581套、基本建成5366套,筹集大学毕业生租赁房房源4.7万。新建9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和57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专业化、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投入资金1032.8万元,建设、引进扶贫产业项目19个,为扶贫对象办理实事61件,组织扶贫消费1300余万元,有效确保了已脱贫村及贫困人口持续稳固脱贫。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统筹抓好物资储备、健康监测、封闭管理等工作,全区67所中小学、195所幼儿园及所有大学均顺利实现分批次复学。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成中小学校3所,开工2所。辖区全口径一本上线率、示范高中上线率、普高升学率均创历史新高,洪山高中一本上线率居全市第六。提档升级157个社区文体设施,建成8个文体活动广场和26个社区足球场,多元化市民文体休闲空间不断拓展。着力补齐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短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全部开工。完成6家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和2家发热门诊新建任务,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卫生院实现发热诊室规范化;改造隔离病床1020张;创建区域性中心社区医院3家。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全面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国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和预备役建设取得新进步,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优待抚恤、权益维护取得新成绩。外事、侨务、对台、科普、档案、地方志、保密等工作积极推进。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及关心下一代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立街道综合执法中心,推动工作力量和工作重心下沉。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功能,街乡、社区网格化工作架构进一步健全。打造社区工作者成长链条,建立四岗18级岗位等级序列,强化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和培训机制,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活动,办结群众信访事项4669件。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办理法律援助事务6171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626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力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毒赌黄”和非法传销,有力维护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全区有效刑事警情下降19.5%,其中电信网络诈骗下降13%。围绕智能化预警、精准化管控,着力强化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建设智慧平安小区36个。加强道路安全管理,交通亡人事故下降40%。加大消防安全工作力度,火灾警情下降11.3%。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强化市场监管,抽检各类产品8000批次,全区未发生Ⅱ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药害事件。

各位代表,这一年里,面对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全区上下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不畏生死、共克时艰,在大战大考中铸就伟大精神、书写忠诚担当,构筑起洪山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经过这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较好的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以来,全区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一流大学之城和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区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以及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湖北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提前两年迈上“千亿产值、百亿财政”重要台阶,经济综合实力在中心城区稳步迈入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中心城区前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十二五”末的1.2倍,从中心城区第四跃升至第三,增速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71.2亿元;招商引资总额累计完成2699.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7倍。市场主体规模由8.7万户增长到14.2万户,是五年前的1.6倍。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度分别达到77.6%和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4倍以上,总数突破560家;产值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达36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超过30%。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成立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文化教育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品牌。

——大学之城建设显著加快。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54家;各类孵化器面积突破70万,融创智谷、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等园区成为品牌创新载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有效满足了海豚传媒、里得电科等一批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共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81人,留住大学生12.4万人。累计实施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地大宝谷创新中心等区校合作项目177个,狮子山绿道、华师附小南湖分校等项目全面建成,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呈现多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市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97亿元,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及杨泗港快速通道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新建道路202公里,路网密度提高1.6倍。实施更新改造项目68项,用地9261亩。投资136.7亿元,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建成江南第二出江通道等19项重大排涝基础工程;7个湖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明显好转,12条黑臭水体治理已初见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辖区空气质量居中心城区前三。新建各类绿地532.7公顷,是“十二五”时期的3.3倍。高质量完成景观亮化、立面整治、场馆建设、赛事服务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保障任务,城市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民生福祉显著增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874.6万元,帮助天兴乡42名及新洲区144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固脱贫,精准扶贫任务圆满完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增普惠性幼儿园85所;建成义务段学校20所;重点大学录取率从32.3%提高到54.3%。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加强,引进一批优质医疗机构,新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实现药品零加成。文体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文化大厦投入使用,157个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个社区建成文体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中心城区第一。就业、创业、社保、养老、住房等各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洪山建设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每年财政资金78%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GDP增速。

——政府自身建设显著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干部队伍作风和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挂牌机构由22家调减为12家,领导职数精简24%。在中心城区率先推行“行政审批3.0”版改革;“四办”比例分别达78%、97%、86%、100%。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主动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12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901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5.9%,行政复议按时办结率达100%;精简各类权力事项400余项;“七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认真履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辖区企业、单位、驻区部队及武警官兵鼎力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洪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洪山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够,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程度较高;辖区可用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招大引强难度加大;受新冠疫情冲击,部分市场主体经营存在困难,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教育、医疗、交通等短板依然存在,离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小差距;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弥补短板,让全区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区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山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持久深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同时我们也具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湖北武汉,先后作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和“三个一定能”“三个没有改变”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国家赋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历史重任,为洪山未来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经过“十三五”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洪山已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牢固、创新资源汇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发展韧性增强,这为我们化危为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既要增强风险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发挥区位优势、发扬斗争精神,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奋勇前进,努力在新时代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为此,区政府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和市委全会以及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武汉市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市委“一主做优”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层次市场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洪山建设成为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为全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作出洪山贡献。

《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与“十三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民生幸福指数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基本建立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大学之城,全面建成生态优美、实力雄厚、活力迸发、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区。

按照《纲要(草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强区

全面构建“1211”区域发展格局。围绕“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积极打造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央创智区项目落地,实质性启动街道口片区更新改造,建成华中科学生态城等1-2个有示范带动力的区域性产业地标,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原始创意主阵地和国际创客新社区。加快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基本建成商务区核心区,实现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时尚消费、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华中地区企业总部汇集区、区域高铁枢纽综合商务区和新经济高地。坚持规划先行、分片设计,加强与省农科院、华农大等方面协调联动,推动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落地,统筹推进省农科院片区改造更新、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具有功能性、研发性、商务性的高效高新项目,吸引企业总部和国内外高端人才落户,打造大学之城的创享家园和动静相宜的品质南湖。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着力提高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质量,加快推动白沙洲大市场搬迁进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大健康及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新兴前沿技术与传统工业、文旅体娱等领域融合创新,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区和产业创新区。坚持生态绿洲、景观绿洲、旅游绿洲发展方向,依托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着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统筹洲上生产居民转移安置工作,打造集田园农耕、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长江之珠、城市绿肺。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融创智谷开发,整合汤逊湖北岸及三环线周边地块,按照“一环、双轴、多片区”的空间布局,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做好城市生态绿线区域保护,建设“科技+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国际科创城。以创意天地、DE未来港等创意园区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深化拓展。积极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光电子、大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突出岳家嘴、杨春湖、街道口等重点板块,充分挖掘商务服务、楼宇经济等方面的增长潜力,着力培育5家税收过亿元楼宇、8家税收千万元楼宇,建设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区。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力有效服务于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统筹发展全区商业资源,推动街道口、徐东等传统商圈优化功能,同步在张家湾、和平、南湖等片区规划建设现代商业综合体,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级。推进烽火应急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宅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提振消费。优化夜间消费环境,谋划布局环大学夜间经济发展圈。全力助推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更加注重招大引强、招新招特,持续构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总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推进村集体产业用地开发利用,完善“三资”监管体系,建立现代化村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促进市场主体扩容提质。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统筹利用各级惠企政策和信息化模式,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路径,全链条培育高质量创新企业。到“十四五”末,95%的中小企业基本实现内部信息化、物流信息网络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认定250家瞪羚企业,新增1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全区市场主体规模达到20万户以上。

(二)纵深推进大学之城建设,打造要素集聚的创新城区

高质量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紧贴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部署,围绕产学研、公共服务、人文等领域,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狠抓区校合作项目落地攻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科技创新功能区块,促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提质拓面发展。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大学周边旧城改造项目,不断汇聚前沿产业创新资源,打造一批洪山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校、金融资本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院士专家资源优势,助力一批5G、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着力发展校友经济。将校友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新突破口,与辖区高校建立校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品牌校友活动的渠道作用,促进校友招商提质增效。强化校友总会联盟枢纽地位,整合海内外校友资源,推动校友经济由集中推进向常态长效延伸。健全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引领带动校友企业发展,打造洪山校友企业总部基地。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通源头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围绕大学生创业难点,做实做优“大学之城创业者联盟”等六大联盟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入实施“洪山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逐步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系统。实施梯次化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各阶段企业资金支持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载体孵化功能。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三)全面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提速提质,打造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区

构建区域交通新格局。服务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或续建跨江、跨湖和跨铁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地铁5号线、11号线,建设地铁12号线、武嘉高速至三环联络线等骨干交通工程。开展路网织补工程,完善重点片区配套、城市更新配套以及重大项目配套,打通城市交通堵点。打造亮点精品道路,探索建设地下环路示范工程。加快建设5G规模组网,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提升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道路建设总长不低于136公里,基本建成“高效安全、功能完善、低碳生态、智慧互联”的道路交通系统。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落实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健全长江禁捕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清水畅流、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确保主要湖泊港渠水质稳步提升,彻底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实施天兴洲和武金堤岸坡加固、洪山江滩综合整治、港渠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提升骨干河湖外排系统承载能力。织密空气污染防治网络,推进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构建尾气监测系统,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重点片区更新改造步伐,推动约970公顷土地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房地产项目,完善物业服务监管机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建设,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努力满足群众住有所居需求。着力构建“一江两片、两带五廊、九园百株”绿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湿地公园,打造全市“湿地花城”先行示范区。新增各类绿地465公顷,建设绿道40.2公里、口袋公园32个,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探索建立“年体检、年评估”工作机制,打造环境优美、健康舒适和多元包容的生态城区。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推动环境整治向“难点”“乱点”“盲点”延伸。因地制宜建设绿地复合型环保转运站,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范再生资源管理,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四)全力改善辖区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区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品牌,构建均等化、专业化、标准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城区,深化“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三助一护”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社区养老综合体”。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政策。提高职工互助救助和维权服务水平,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服务针对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健全妇女儿童卫生服务筛查诊疗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持续开展青少年暑期免费托管,逐步实现青少年社区托管项目全覆盖。促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动退役军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读幼儿比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打造2-3所全市知名的优质初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打造以领航学校和特色学校为龙头的优质高中教育品牌。大力实施融合教育,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

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积极探索健康洪山建设路径,统筹推进健康中国十五大行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行动自觉。推动辖区大型医疗机构及高校、企事业单位医疗资源对居民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 2022 年,基本补齐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突出短板,初步建成机制顺畅、体系健全、职责明晰、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到 2025 年,全面完成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体系建设,建成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动公共文体设施提档升级,完善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旅体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文旅体活动品牌。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名区和体育强区,把洪山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市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大学之城影响力更加彰显。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促进互联网与社会治理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街道中枢作用,优化“民呼我应”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行城区服务“一码通”,实现末梢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严格执行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制度,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加快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精心组织“八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区,逐步实现法治洪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领导下基层接访,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山。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安全预防控制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监管。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扎实做好全年工作,对于完成今后五年发展任务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力塑造大学之城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抓紧实施大学及其周边三旧改造,提速建设区校合作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区校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格局。推动中央创智区突破性发展。结合洪山大学之城亮点片区规划,努力引进优质企业,探索通过新模式、新路径启动街道口片区改造工作。积极推进湖工大马房山、省汽配宿舍等片区房屋征收及供地工作,促进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等项目尽快见效。推进武昌殡仪馆搬迁、房屋征收等配套工作,确保华中科学生态城建设全面开工,努力形成大学之城核心区新的项目引爆点。加大与省农科院及市有关部门协调力度,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尽快落地,同步启动省农科院宿舍片、南湖花木城等地块征收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碧桂园·碧乐城,全力打造南湖城市副中心新地标。进一步健全区校联动合作机制,提升工大路、鲁磨路、虎泉街等特色创客街区品质,不断完善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产业布局。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功能,健全共建协调机制和高效创新模式,支持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20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分层打造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认定瞪羚企业60家,新增3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提升融创智谷、烽火创新谷等创新载体品质规模,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确保入孵企业保持在2000家以上。认真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开展“黄鹤英才”“洪山英才”等各级人才计划申报评选;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力争留住大学生2.5万人以上。

(二)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聚力建设重点功能区。强力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加快核心区后续供地,促进商务区项目滚动开发。加大综合管廊、高压线迁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华侨城欢乐天际等新经济载体快建成、早见效,同步开展二次招商。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定天兴乡还建总量及资金总体平衡方案,启动相关收储工作。以提高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发展质量为核心,不断强化园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一光电、武大科技园等项目,推动里得电科、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全年园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个。提速推进北港工业园二次开发改造,加快建设天辉医药材料产业园项目,启动利德综合研发楼、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等一批高效高新项目,为区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围绕创意天地二期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文化+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文化教育等创意产业,全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引项目、建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包保负责、全区上下协同作战的项目攻坚机制,全力推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投产,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围绕重点功能区域、重点产业方向,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力引进、培育处于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总部企业,着力补齐高端项目、优质项目、外资项目等方面短板,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全年引进投资过30亿元服务业项目1个,完成招商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

全力服务市场主体。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扎实推动中央、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在洪山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精准帮扶企业平台,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切实破解企业在融资环境、公平竞争、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难题,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在洪山发展的信心。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完善“企呼我应”机制,以严格的标准、热情的态度、专业的服务,做到敬商爱商护商。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告知承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三)以精致洪山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和处置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潜能。加大三旧改造土地收储力度,重点推进中粮工科院宿舍、省轻工职院卓刀泉校区、邮科院宿舍等片区改造项目,完成三旧改造征收拆迁40万㎡以上,确保武汉学院(光谷校区)片等项目实现供地。加快建设国际科创城,全力推动规划设计、改造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功能区和民生热点区域,完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白沙洲、南湖地区交通大会战,健全和平片区次支路网,结合地铁站点配建一批道路。全年实施各类交通项目98项,完成投资29.8亿元,力争16条道路建成通车,逐步形成顺畅通达的地铁、骨干路网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科学管理交通秩序,着力为居民疏堵保畅。完善区域供电体系架构,开工建设杨春湖、陈家嘴等8座新模式变电站及南湖路、光霞路等电力通道10公里,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进一步提高城区生态颜值。扎实推进街道口、张家湾、和平等片区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等工程,强化疏捞维护和应急处置,努力提升城市排渍能力。进一步加大湖泊保护力度,开展河湖划界确权工作,启动青菱湖、野湖等湖泊水质提升工程,推进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加强智慧水务项目建设,新建野芷湖和杨春湖水质在线监测站。围绕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大力整治违法“三乱”、噪声扰民、渣土运输,改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实现大城管考核排名稳中有进。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新增绿地27公顷,新建毛坦公园、张家湾公园,建设口袋公园6处、林荫路4条,完成11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升级任务,让洪山持续绿起来、美起来。

(四)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坚定不移贯彻好中央、省市关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严把输入关、检测关、哨卡关,巩固守牢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战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全力落实常态监测、人物地同防、多点触发等各项措施,强化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医疗物资等疫情防控能力储备,抓牢抓实冷链食品检测、发热门诊管理、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加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建设,建成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全力提升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持续开展健康促进系列活动,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筑牢社会防控底线。

加快发展教育文体事业。优先保障教育资源薄弱的片区入学需求,开工新建中小学 7所,确保4所建成,积极创建优质品牌学校。稳步拓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落实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入园比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第十六届高校艺术节”、第十八届“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全方位开展全民健身,积极参加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提升洪山体育影响力。加大社区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力度,为社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升“大学之城就业节”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新增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家,鼓励企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以工代训”覆盖面,实现培训规模6万人次。

强化各项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不断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健全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的长效机制,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深入推进阳光低保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能进能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等创新养老模式,改扩建500张床位的区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提高政策落实水平。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各项权益。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强化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引导基层服务下沉、重心下移。完成街乡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提高“民呼我应”平台全流程工作实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充分发挥律师和专职调解员作用,提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效率,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调处化解。加强根治欠薪议事处置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惩治“盗抢骗”“赌毒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压降发案率。常态化实施危化品、建筑工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落细落实居民小区相关消防责任,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一无一降”。

(五)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依法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切实办理好各级各类议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落实普法责任制,启动“八五”普法工作,丰富法治宣传载体。

持续深化改革。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街道职能,确保综合执法、“多网合一”、街道和部门双向派单等重点事项取得实效,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四办”改革,提速提质“一网通办”,努力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措施,努力使监管“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扎实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政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带头过紧日子意识,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精简各类检查、报表、会议,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群众在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开展勤政廉政教育,着力整治“庸懒散、慢乱浮”等作风问题,锤炼干部“七种能力”,推动全区上下发扬英雄城市的光荣传统,弘扬抗疫斗争的英雄精神,以英勇豪迈、舍我其谁的斗志干劲,高质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历经大战大考的洪山人民,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昂首迈向新的征程。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为加快建成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而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山新胜利!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两湖隧道:北起秦园路和东湖路,下穿东湖、南湖,南至三环线,全长约19.45公里。

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

行政审批3.0版改革: 与“多点多部门”的“1.0版”审批、“单点多部门”的“2.0版”审批相比,“单点单部门”的“3.0版”审批改革通过单设区行政审批局,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

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五个中心:“十四五”期间,全市将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中央创智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南湖城市副中心、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天兴生态绿洲。

口袋公园: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和“巴掌地块”建设绿色驿站、街道小景和袖珍公园。

三助一护: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

一无一降: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多网合一:进一步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

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机关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依照法定职责进行监督检查,通过部门官方网站等平台公布抽查检查结果。

干部“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附件:

站点地图智能问答
版权所有: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 鄂ICP备0500916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07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110038
主办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单位:洪山区大数据中心 |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300号 | 邮编:430070
政府各机构联系电话 | 网站技术支持:027-87678380 | 网站运维邮箱:htfw@hongshan.gov.cn